在今年开展的我校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法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美术学院、文学院的志愿者们在活动中表现优异,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风采吧!
一、法学院 发展成就观察团
“立足‘返家乡’社会实践 聚焦实践地区发展成就”
系列学习调研宣讲活动
根据《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2022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和《关于开展2022年吉林省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学组织联盟社会实践活动暨吉林省大学生“三下乡”活动预通知》相关要求,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鹤泫崭影团决定在吉林省白山市开展“立足‘返家乡’社会实践,聚焦实践地区发展成就”系列学习调研宣讲活动。
2022年6月-2022年8月,北华大学鹤泫崭影团-发展成就观察团成员分别赴吉林省梅河口市、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进行“立足‘返家乡’社会实践,聚焦实践地区发展成就”三下乡社会实践宣讲活动 。
1.开展“喜迎二十大·纵观大美白山 宣讲活动”
全团紧紧围绕庆祝党的二十大这个主题,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一山两江”理念、白山红色故事等,充分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等基层宣传文化阵地作用,组织或参与全市红色故事宣讲团、宣讲小分队、理论志愿者等,深入机关、企业、学校、农村、社区、网络开展面对面、键对键、分众化、互动化宣讲活动。努力培育一支熟悉政策、扎根基层、联系群众的宣讲队伍,打造出极具北华青年特色的白山理论宣传品牌。
2. 开展“百年历程·理论研讨活动”
组织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与团队成员线上线下面对面交流,围绕庆祝党的二十大,结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寄语、给青年学生回信精神、《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等为主要内容,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贯通起来,召开理论研讨会,交谈认识体会,努力推出一批有理论分量、有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
本次活动团队紧紧围绕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习近平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四史”等,采取理论学习中心组、基层宣讲、理论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征文、调研等活动把全团广大党员、团员思想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转化为全面建设“一山两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白山贡献青年的智慧和力量。
坚决把牢正确政治方向,突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年度主题,宣传党百年奋斗的辉煌成就、历史意义,学习党领导下中国青年运动的百年历程,引导青年学生增进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情感认同和行动追随,团结引领青年学生深入学习感悟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进一步坚定信心、奋发作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青春力量。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中国大地为课堂,以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脱贫攻坚历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成就等为现实教材,组织青年学生在社会观察、国情考察、基层治理参与、特色产业调研、学习体验中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感受祖国发展变化,感受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悟党的领导、领袖领航、制度优势、人民力量的关键作用,形成正确认识,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投身强国伟业。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党史学习教育团
“学习百年党史,传承红色精神”实践活动
1.“百年党史,传承有我”-张新源
北华大学“百年党史,传承有我”党史学习教育团校级重点团队由北华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1级6名同学组成,是一支充满活力和青春的队伍,一支满怀梦想为群众而努力服务的队伍。团队秉承“崇德尚学,自强力行”的校训于2022年7月1日至2022年8月1日先后开展了线上学习党史、党史宣讲进社区、党史宣讲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获得广大群众好评。我们希望用实际行动讲好党史故事、讲活党史知识,让“红船”精神深入祖国大地。
2022年7月1日上午,团队成员于文俭前往吉林省白城市烈士陵园为无名烈士献花,同时也了解了烈士们的英勇事迹,通过本次活动团队全体成员更加坚定了传承党史的决心。
2022年7月15日,团队全体成员进行线上腾讯会议党史学习,宣讲人刘硕、张新源,通过本次线上学习团队全体成员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宣讲后,参会成员纷纷表示学习党百年党史,是当代新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事业观的重要导向,可以引导当代新青年认清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自己也会更加自觉在学习、工作中砥砺奋进、完善自我。
2022年7月16日下午,“百年党史,传承有我”党史学习教育团队成员张新源在河南省项城市驸马沟党史文化长廊进行党史宣讲,团队成员用亲切通俗的语言向当地居民宣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和知识,生动形象的讲述了一系列红色革命人物的故事。同时在宣讲现场,大家畅谈近年来通过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后身边的变化,唱着歌曲歌颂党恩。大家表示,一定要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为美好未来共同努力奋斗。
2022年7月18日上午,团队成员刘硕在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温保村胜利屯开展党史宣传进乡村活动,通过本次宣讲,村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程以及伟大精神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022年7月20日上午,团队成员季君垚前往吉林省通化市靖宇陵园向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献花,同时前往杨靖宇干部学院学习杨靖宇精神并向团队全体成员讲解,团队成员深刻的学习了杨靖宇精神。
2022年7月21日上午午,“百年党史,传承有我”党史学习教育团全体成员通过线上视频形式召开会议,会议由团队成员孙国新、于文俭进行宣讲。通过本次学习全体成员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了学习党史的意义。
2022年8月1日,团队成员张辛博在吉林省榆树市培英小学校向二年级学生们进行党史宣讲,此次活动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2.“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王露颖
首先通过访问当地红色基地,追溯红色记忆,并组织观看党史学习类视频、宣讲红色知识,深化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以此让青年学子对党的发展史、成长史有更深刻的了解,传递爱党爱国热情,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来锻炼实践本领,提高综合素质。并在学习与感悟红色文化提升个人素养的同时,对红色精神进行宣讲,号召广大青年一同学习党史教育、重走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2022年7月18日,“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党史学习教育团来到吉林省扶余市烈士陵园,为革命先烈们献上花束,深表敬意。看到保家卫国的英雄们时,教育学团的成员们表示,我们一定会牢记历史,感恩先烈,传承革命精神。
7月18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党史学习教育团以腾讯会议的方式在线上学习党史,了解中国红色文化,通过本次学习,深化了小组成员的爱国热情,同时也让大家对于党史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2022年7月20日,在社区党支部会议上,王露颖同学代表“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党史学习教育团进行“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党史知识宣传与普及,讲述了党的光辉历史,以及党的十九大六中全会精神以及党的二十大主要目标。这次宣讲,让社区干部们对于党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我们在制作PPT的同时,也对党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2022年7月21日上午,周涵同学代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党史学习教育团来到吉林省白城市烈士陵园,为革命先烈们先上花束,缅怀革命先烈,并对革命先辈们鞠躬致敬。看到庄严肃穆的英雄纪念碑,教育学团的成员们表示,不会忘记战士,不忘记过往,逝去的英雄会永远留在人民心中。
3.“学习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邱宇航
此次活动,我们是党史学习教育团先后参观了上海抗日战争遗址——上海四行仓库纪念馆,点燃星星之火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拉开辽沈战役序幕的四战四平纪念馆,著名以少胜多战役——黄桥战役的纪念馆。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现在的和平与繁荣,是多少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通过此次活动,全体学生深受鼓舞,我们要学会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为保护祖国而努力,赓续红色血脉,牢记百年初心,在革命精神的激励下,奋发图强、努力拼搏。
2022年7月15号,队员邢铁成与徐嘉汐来到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重走红色足迹,缅怀先烈。同时见证了伟大先烈的英姿勃发,一举一动皆气吞山河。会议中的他们让我们也燃起斗志,我们定要向先辈看齐。
2022年7月18日,范阳同学在井冈山战役纪念馆参观学习,了解了当时革命的艰苦,学习红军的革命精神,增加了我们的爱国情怀,让我们更加坚定不移的追随党的步伐。
2022年7月21日,邱宇航同学在四平战役纪念馆参观学习,了解了解放战争过程中红军的革命精神,学习了红军的革命精神。
结合陵园实景,通过讲解、祭奠、瞻仰、观看教学片等方式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思考在和平建设时期怎样坚持“牢记宗旨,担当为民”的信念,才能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
三、土木与交通学院 发展成就观察团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专项实践团队
1.发展成就一:村内垃圾分类情况
事件:在本村走访观察,村内卫生设施的普及情况,垃圾分类的落实情况,了解乡亲们对于村内垃圾分类的意见和满意程度,以及相关村民的垃圾分类情况。
活动成效:村内卫生设施全覆盖,基本解决了村民生活垃圾问题,但在垃圾分类方面还有待欠缺,村民对于垃圾分类观念的意识不够,绝大多数还是将垃圾统一倾倒。
2.发展成就观察二:乡村文化成果观察
追寻先辈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参观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王官庄村的阜阳四九暴动旧址纪念馆,观看历史展板、历史文物、烈士英名录,了解红色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发展。
3.发展成就观察三:家乡艺术作品观察
事件:参观袁武艺术馆,切身体会到家乡文化的魅力,感受艺术发展,并且于展馆外宣传
活动成效:加强自身对家乡文化艺术了解的同时,积极宣传文化,让更多的人感受家乡文化艺术的魅力。
4.发展成就观察四:家乡药业成就观察
事件:在家乡龙鑫药业有限公司参观生产车间以及仓库,与工作人员交流了解药业文化,并上手操作感受药物生产过程。
活动成效:深刻了解到家乡制药的过程和发展历史,积极宣传药业成就,使更多人了解感受到家乡的成就。
5.发展成就观察五:家乡社区建设观察
事件:辅助社区办公,在办事处的组织下进行家乡成就宣传,切实体验到了区县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
活动成效:帮助社区缓解压力,宣传家乡成就,使更多的人了解家乡的成就与发展。
本次乡村发现成就观察活动,我们对家乡分别进行了村内生态环境建设,革命红色文化建设成果发现,参观家乡文化,参观家乡药业建设,深入社区体验建设等几项活动,切身了解家乡发展问题,见识到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在乡村发展中具体的体现,切切实实的深入了解了自己的家乡,发现了自己家乡的变化,以及自己家乡在建设中的成就。增强了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加大了对于未来家乡繁荣发展的信心。
四、美术学院 乡村振兴促进团
1.美在家乡——初心志愿者服务团队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本团队深刻意识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为此我们用自己的专业本领将文化艺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其更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更能体现出其艺术价值。为提高乡村孩子们的受教育水平,团队成员在多地展开了支教活动,其中包括绘画基础课辅导作业预习新课程等。团队成员对乡村贫困家庭也进行了走访慰问,在疫情期间也主动协助了乡村的疫情防控工作。
团队成员张乐于2022年6月22日参加由大象教育组织的下乡支教公益活动,加入多艺色美术老师团队中担任美术老师。上午在镇平县石佛寺小学支教课程为《基础线描》,下午在石佛寺贺庄小学支教课程为《美丽的海底世界》。在偏远地区很少设有艺术类课程,通过这次公益活动真正能感受到孩子们对艺术类课程的热情和他们发自内心的快乐。
团队成员王宛莹于7月1日至7月31日,在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青年乡裴王村,为村落里的留守儿童辅导暑假作业和新学期课程预习。内容包括语文、数学等,最后孩子们圆满完成了作业并且学习方面有所进步。
团队成员黄汉香于暑假期间加入乡村暑假辅导班,为孩子开展以“喜迎二十大”为主题的有趣绘画。进行二十大的讲解,让孩子们能够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让孩子们在假期生活中感受不同的学习乐趣和学习体验。
团队成员张学博于2022年6月29日至7月15日,在松原市宁江区看望贫困户。在了解了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之后,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到了基层民众生活情况,也更加的坚定了做志愿,做公益的信心与决定,活动期间,不仅仅让我们志愿者收获了很多,同时也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团队成员黄汉香于暑假期间协助乡村参与疫情防控活动中,跟着工作人员进行每日的汇总。帮助工作人员进行一些文档、排版等工作,同时帮助村民有序的进行核酸检测。过程中不仅收获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也了解到乡村中的各种情况和需求。
2.“家书搜集”实践团
在七月份团队前往并参观了晋商文化代表建筑的乔家大院,了解了乔家做人做事要讲求诚信的治家之道,回到家乡,学校团队成员带领同学们通过一封家书的解释来学习百年党史,通过一个小女孩写给自己老党员爷爷的一封信,让同学们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增强了爱国爱党的意识 ,活动让学生们知道党一心为人民 ,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让同学们感受什么是使命感和责任感。
团队为搜集不同类型家书,带领群众认知历史家书,了解家书故事,虽然现代社会通讯发达,“家书抵万金”的时代已经过去,但笔墨生香所带来的快慰是不能轻易被取代的。书信的质感,所散发的人文气息,是短信、电子邮件无法替代的。这就是家书的魅力,也是我们举办此次活动的魅力!
本次以活动的形式来体现家书之情,此次活动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给学生们带来了不同的学习感受 ,是青年文化建设的一次有益创新 ,活动步骤给同学们讲解家书之情 表达自己的情感,写给自己的父母,笔底浅浅的文字 ,是他们埋藏在心底深处的声音,笔底小小的文字,成为他们对身边事物最好的独白方式。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在弱小中发展壮大,在困境中绝处逢生,在攻坚克难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作为一名学生,永远不能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只有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带着使命感与责任感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团队了解并宣传最美家书,有利于推动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五、教育科学学院 乡村振兴促进团
助学支教活动-小教20.1李玉芬
为贯彻落实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更好发挥省慈善总会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省慈善总会联合桑植县人民政府携衣恋阳光志愿服务队14名志愿者在桑植县陈家河中学举办为期12天的“旅发有我先锋行•阳光助学•善行桑植”支教助学夏令营活动。夏令营吸引了100名学生报名参加,其中有82名留守儿童。衣恋阳光团队与校方共同定制课程,包括文化课、拓展课、心理课、急救课堂、普法课堂等,还有篮球比赛、知识竞赛等,希望能为孩子们拓宽视野、呵护心灵。
我们参加本次支教助学活动,旨在传递爱心,以青春的力量激励孩子走出大山。支教期间,支教团队围绕破冰了解、兴趣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四个维度确定教学内容,在活动和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与习惯,激发其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获得学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7月12日举行开营仪式,省市县领导出席本次仪式,现场氛围隆重。
志愿者老师们在学校开展化学体育,以及课外拓展课程,老师们课前积极备课,课上严肃认真地给同学们上课。大山里的孩子很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志愿者老师给同学们上了一堂《云旅游》课,一起去了全国十个风景名胜地。
不光有文化课程,我们还设置了一系列体育比赛以及班级创意课程,如篮球赛、拔河比赛、手工制作等,让同学们在学习的同时,既能锻炼身体,也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掘同学兴趣与能力,因材施教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能力。
7月13日傍晚去走访贫困家庭的学生,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与学习情况,希望在有限时间内最大程度帮助学生。
六、文学院 民族团结实践团
为了顺应金国大学生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潮流,响应学校返寻中国梦的号召。我们一行4个人。来自文学院的学生成员组成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少数民族活动团队。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成员们分别参加体验了各个地方不同的民族风俗,与当地人民一起融洽相处,学习了解我们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能够更加增强民族一家亲的传统理念。
2022年8月2日,马涵如同学参加演讲活动,积极开展民族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实际行动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增进了民族感情,树立少数民族群众“一家人”的思想。
2022年7月5日,丁鑫雨同学拍摄。夕阳垂落天际,晚饭后与自己的舞伴在具有民族特色的街道旁翩翩起舞,小朋友们也学着大人的模样摆动。引来路人的围观和阵阵掌声。
2022年7月13日,王小敏同学拍摄。屋外的鼓声阵阵,随着声音到了她们表演的地方,只见她们穿着各具特色的服饰,表演着自己民族的特色舞蹈,给我们传递着她们的美学。如此引人入胜,叫我也想跟着加入其中!
2022年7月18日,张娟丽同学拍摄。回族的女人戴盖头,男人戴礼拜帽。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戴绿盖头显得清俊娇丽,戴白盖头显得干净持重,戴黑色盖头显得素雅端正。回族妇女的“盖头”,讲究精美,大都选用丝、绸、乔其纱、的确良等高中档细料制作。
2022年8月1日,马涵如同学拍摄。在昌吉和少数民族的姐姐们一起去护养院给老人们表演节目,让他们感受我们的热情,让民族团结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走近我们的生活之中。
参加哈萨克族的婚礼,他们在结婚前,先由阿訇诵经,将两块干馕蘸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偕老。女宾客和青年们欢歌曼舞、琴瑟悠扬,舞毕及入席就餐。男家从门前到新房的通道上用毛毡、地毯铺地,表示对新娘的特别重视和热烈欢迎。
这次“三下乡”活动顺利达到了我们的预想。虽然这次活动的时光很短,但在队长的带领之下,我们队员每个⼈都过得充实。在每项活动中都能体现出我们大学生的做事风格。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每位队员都成长了许多,相信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能够更加切实体会民族团结的精神理念,与少数民族的朋友们一起建设美丽中国。
青年想得到锻炼
就要回到人民群众的沃土中去
追寻文化之根,献身美丽乡村
北华青年在路上。